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明确  
发布时间 2011-12-28
    笔者在澳大利亚工作时,发现他们的小学、中学和大学都不设政治课,也不设德育课,却都有法律知识课。他们说,政治是少数政治家的事情,而守法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,是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。至于平等待人、爱人助人、遵守社会公德和团队精神等,是层次更高的道德,学校没有硬性的规定,但在发生问题时,老师,不管是教什么课的老师,都会作解释和教育工作,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。只有在个别培养高级人才的私立贵族学校,如堪培拉文法学校,才设立专门的道德和礼仪课程,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。

    这个例子说明,德育教育和知识教育一样,必须有明确的目的,必须应对社会的需求。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,一个强调个人自由的国家,严密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是必不可少的,否则会乱套。他们的教育正是满足了社会的这一要求,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都相当强,自觉遵守法律,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纠纷,是政治的、经济的、社会的、家庭的,首先想到的是让司法机关来仲裁,而不是自己争和斗,去拚命,因此,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都比较好,比较安定有序。他们的小学生都知道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。当然,由于未成年,难免有恶作剧的。所以,小学老师在走近学生时都比较注意,有时候甚至抬着手走,生怕“碰”了学生说不清楚。如果确实“碰”了哪个学生,被告到警察那里,就可能受罚。抬着手走路就是防止这类淘气包“陷害”,如果他说老师碰了他,老师会抬着手问其他学生:“我碰他了吗?”同学们会齐声作证:“没有”。欧洲也是这样。记得几年前,一个国家,有一个小姑娘,才4岁。一天,她打电话给警察,说她姥姥欺负她了。警察风风火火赶到那里,她说:姥姥做的布丁难吃极了,而姥姥却坚持让她吃下去。警察耐心地做了工作,才让这位小姑娘勉强吃了布丁。

    我国自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,法治问题日见突出,违法、违规、违章呈现群体性和普遍性。但是,在青少年德育教育方面,尽管也强调法律知识的教育,但守法好像没有被普遍认为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,有些地方试图从古人那里吸收道德营养,用封建社会的道德来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,比如,有理工科教授要求研究生必须学习《论语》,有的理工科大学开《道德经》课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
    我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和伦理学博大精深,浩如烟海,有些东西,由于年代太久远,理解相当困难,如《道德经》,几千年来都被认为“难读”,就是皓首穷经的学者之间,也往往分歧很大。《论语》好懂一些,但真正弄懂也不容易。例如里面所说的“仁”和“义”,一般人都以为是对公民的普遍道德要求,老北京人在赞扬某人时,就好说:某人仁义!而实际上《论语》的意思并非如此。

    有一位老学者,名叫施蛰存,他在年轻时和鲁迅打过笔墨官司,学问很大。1990年9月15日,他90多岁了,和几个年轻学者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对话。年轻学者问他对新儒学的看法。他说他连旧儒学还没有弄懂,怎么知道新儒学?这就话里有话了。年轻人说,你老人家熟读经书,怎么说不懂旧儒学。他以对《论语》的理解为例来作了说明。他说他一辈子经过了三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是20岁以前,那时读课本,不明意思;第二个阶段是20岁以后,在孔孟和马克思之间徘徊,觉得都有道理;关于第三个阶段,老人是这样说的:“于是,我老了。重读《论语》,进入了第三个阶段。我才发现孔子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圣人,也不是思想家,也不是哲学家,他只是一个政客。”他在第三阶段才明白,“仁”是孔子对统治者的要求,要求爱百姓臣民;“义”是对百姓的要求,要百姓对统治者服服帖帖。总之,是为了维护和稳定封建秩序,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。如果我们今天断章取义,稀里糊涂地把“仁”“义”当作普遍的道德规范,也不是不可以,而且也许能够发挥些积极作用,但这终究不是《论语》的本意。

    对《道德经》的理解,同样有这种情况。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”如果我们从他这一句话中得到启发,谦虚待人,不是一听到不同意见就瞪眼,跳脚,骂人,而是心平气和地想一想,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可取之处,那是很好的,它就是“一贴慰籍心灵的良药”。事实上,能做到虚怀若谷的人,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的人,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,许多真正的行家、专家、大家,都很谦虚,他们的成功,跟他们的谦虚有极大的关系。然而,老子紧接着还有一句话:“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”意思是,想要统治人民,对他们说话就要谦卑(这是《道德经》专家的解释,不是笔者自己的理解)。说到底,还是帝王之术。不知道拿《道德经》作为青年德育教材的教授副教授在讲解时,是否也讲这句话,如果讲了,要把青年引导到哪里去?

    中国近代史上,反对读经最激烈的,往往是那些熟读经书的大学者。他们钻进去了,发现并没有太多有用的玩意儿,有害的东西却不少。鲁迅在三十年代就曾经激烈地批判过尊孔读经的把戏。他在总结儒学的失败命运时说,儒者们读千篇一律的书,只知道地是方的,对地圆的学说一无所知,“于是和《四书》上并无记载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败了。不知道为了觉得与其拜着孔子而死,倒不如保存自己们之为得计呢,还是为了什么,总而言之,这回是拼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僚先动摇起来,用官孥大翻起洋鬼子们的书来了”。30年过去了,台湾学者李敖也提出了和鲁迅相似的观点。我们不能把这么多有学问的人都加以嘲笑奚落,如果这样,那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无知和狂妄。

    这类争论还会继续下去。争论无伤大雅,问题在于,社会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期待甚急,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。教育部门必须有紧迫感,有现代意识,研究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,市场经济的新挑战,把注意力放在应对这些新挑战上来,在实践中总结经验,一方面吸取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光辉,古为今用,另一方面学习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创造的成功经验,洋为中用,来摸索适应时代需要的德育教育途径,而不能简单地从故纸堆中寻找医治现代病的灵丹妙药。
[ 点击数:] [打印本网页] [关闭本窗口]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相关内容  
  • 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明确 2011-12-28



  •  
    地址:山东省蒙阴县孟良崮中学  邮编:276225
    电话: 0539-4588137 传真: E-Mail:mymlgzx@163.com 网站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