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德育教育如何抓?
学校德育离不开抓纪律教育,但纪律教育究竟应当如何抓?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遵守呢?为什么纪律天天抓、月月抓、年年抓,费尽心思,到头来学生该干什么还干什么?
例一:每当大地苏醒,温煦的阳光洒向校园时,许多学校的大门口,却是这样一番景象:一位臂带袖章的老师和几名值日生正在“站岗放哨”,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都要被审视一番,校服是否穿戴整齐,校牌是否佩戴,是否向老师行礼问好。如果谁没有做到其中的一条,那么他的班级和他的名字就将被公布在学校的大黑板上。于是,穿戴整齐是为了迎检过关,与别人打招呼是为了不被老师记下名字。
例二:一个孩子与同学打架,碰碎了摆在楼道里的花瓶,闻声而来的老师第一句话问:“你是哪个班的?”似乎打碎花瓶不是他个人的过失,而是他所在班级的责任。学习是为别人,守纪律是为班集体,甚至犯了错误也应由别人或集体承担。如此这般的教育,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,他怎么可能对自己负责?
例三:“明天有区检查团到学校检查卫生,今天下午各班务必进行大扫除,不留死角,四点半钟学校对各班进行检查,不合格的班撤销卫生流动红旗,广播点名批评。”于是,卫生搞好了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,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。这无形中使德育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,这样做,对孩子幼小的心灵,无疑是一种 误导。
离开了学校的要求,孩子还能做什么?
老师重视的是班集体的荣誉、各类竞赛的排名、评比的结果等,却忽略了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,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。“扣分”是德育吗?用检查、评比、扣分能代替教育吗?检查、评比、扣分的同时,更需加强的是引导、交流、反思。
什么是“德育”?德育的核心在于“育”,是心与心的交流,是在日常生活中、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,是谆谆教诲,循循善诱,靠点点滴滴、日积月累、滴水穿石,德育的最高境界是“不教而教”,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、体会、反思、践行。这种带有强制性的、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,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,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、自我约束和自律。
学生面对老师能够遵守纪律,而离开老师则成了另外一种情形,说明一个问题,学生好的习惯是老师规定的,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,所以,一遇到“气候”就会反弹。
因此,当一名要求严格的老师出现在他面前,他会惶惶不安,不敢越雷池半步;而当一位不太负责的老师出现时,他便会有所松懈;当检查人员到时,他就会马上停止打闹。由此我们想到:当他来到没有老师管教的大街上,来到没有值日生扣分的公共场所,回到没有严明纪律的家中,他们会怎样发泄他的能量,会怎样享受这难得自由呢?
在学生看来,道德是空泛的,是可以表态、承诺而可以不去做的。轰轰烈烈的活动效果如何?
例一:开会只听领导讲话,学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教育。
例二:参观各项展览,学生没有得到互动性的教育。
例三:思想品德课只是空洞教育,学生不深入理解。
这些活动经常给学生提一些诸如“努力争当一名好学生”的空洞、宽泛的目标,超前给学生提一些他们并不理解的道德概念,而不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,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,设计切合学生发展的努力目标和成长承诺。如果目标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的,比较具体,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,学生才会认可他,进而以自律的姿态去践行,而不是被动地遵守。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回家后,根据实际情况,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庭生活需要的、又是力所能及的事,并且能持之以恒,养成习惯,那才是贴合学生实际的。
学生为什么会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,主要是活动停留在“口号式”、“文件式”,学生不理解、不接受,甚至反感。德育不是单单靠“口号”、“格言、警句”就能够奏效的。要使德育生活化,进一步贴近学生思想实际、生活实际,就要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,真正把德育做到孩子的心里去。
如果学校道德教育只能在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,而对学生心灵世界无所触及,那么就不能唤醒、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因素,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无效的。道德是自律的,强调的是自觉。
当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,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,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,最终实现自我教育,自我管理时,学生生活上求自理,学习上求自强,情感上求自控,思想上求自立,那么,德育工作的实效将大大增强。
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深层次问题。曾有人做过调查,一位教师在一天的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次数达1000多次,在这么多的师生交往中,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怎样的呢?
例一:一个学生,接连几次数学测验成绩不佳,他怯怯地找到老师“老师,我真的想学好数学,可是……”“你要是想学好数学,除非华罗庚来教你。”
孩子刚刚燃起的求知上进的火花,就这样被老师的讥讽浇灭了,也许从此再也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自认为出于对学生的好心,却没有把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放在眼里,我们有太多太多的“没想到”。没想到,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,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;没想到一句冷漠的话语,会给孩子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;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待遇,会让孩子刻骨铭心。
想想我们的话语:
1、你会不会扫地,干吗呢?
2、全班就你一个人有小动作,违反纪律,你到底学不学?
3、你不想学,回家去吧!
4、你再这样,把你家长叫来!
这些话语大多是对学生的责备和训斥。你想,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,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工作吗?
经常违反纪律的孩子,大多存在一些性格、习惯上的缺点,需要我们用爱心、细心来引导他们,而不是用言辞来激化矛盾,造成师生不合,德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。
如果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聆听缺乏人情味的教师大呼小叫,经常遭遇不公正的待遇,受到教师的挖苦、指责或当众批评,那么,不难想象,在他心灵的土壤中就会埋下冷漠、自卑、反抗的种子,因此,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育工作实效性差。
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,无论是课堂教学,还是游戏、聊天,都是在“身教”,都是在向学生示范道德规范,不断向学生“输送”积极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。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,也是最经常、最实在的教育。
思考今天的德育,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:
其一,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,多发现学生优点。
我们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我们所谓的“问题孩子”的优点,你会发现,很多年以后这些孩子绝对不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孩子,很可能是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。
其二,加强正面引导,道理引导。
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当然要教育,但我们更要告诉学生如何做是对的,为什么这么做。我们往往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做,而没有从道理上来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,学生被动接受地多,主动理解、配合的少,缺少了老师的监督,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状态。
免责声明:除正式文件通知外,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,所有文章文责自负,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