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指导思想
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,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。以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,将促使学校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,因此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。
二、工作目标
1、多媒体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和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
学校对教师备课提出了如下要求:教研组分工合作,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,备出每个教学预案,制作出自己所备课的教学课件,搜集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资料。
学校对教师上课提出了如下要求:教师上课中多媒体的使用必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时数不低于总课时的60%,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。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,提高了老师们的自身素质,也让教师体验到合作学习、授课的乐趣。
2、加强学校网络资源库的建设,实现资源共享,促进教师的成长
学校努力发挥学校网站平台的强大作用,不断加强校本资源库的建设,在建设教师、班级主页基础上,要求各教师筛选优秀的教学设计、课件、教学反思、作业设计、试题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充实学校资源库,以达到进一步的资源共享,既方便了大家互相交流学习,又为下一届本年级的教学积累了教学参考资料,从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。
3、教研工作的数字化,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
学校成立了校长亲自抓,教导处、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的校本网络教研机构。利用校园平台中的“教研园地”、“教育论坛”、“教师博客”等交流平台将教研、师训有机结合,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,造就自主成长型教师。学校还鼓励老师参与校际间教研,通过论坛、博客、QQ等平台与校外同行专家进行交流研讨。
三、主要工作
1、每位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学习制度,有选择地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、各类教育教学报刊,在专设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。由教科室定期抽查,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,并列入考核。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,供教师借鉴、讨论。
2、通过对教学问题进行有计划的、周密的、系统的考察,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收集客观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,了解已有的教学成果和经验,发现问题和教训,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、方法和途径。教师最后将研究报告发布于校园网上,供教师们讨论、分析。
3、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,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和发生、发展过程,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,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,总结教学策略,形成文字后,教师将案例报告发布于校园网上,供教师借鉴、讨论。
4、上课、说课、听课、评课,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。为了避免活动时讲课人唱独角戏,听课人三心二意,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,我们提出了“人人须实际评课”的要求,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,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,讲课人须将教材分析、教学设计、设计意图、教后反思等内容发布在模版上,听课人须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,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讲课人的设计,参与讨论。
5、依托校园网平台,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。
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,这是“网上教研”的最大优势。
我们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“网上教学论坛”,为老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。“网上论坛”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,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;有想法要说明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。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、人员、空间限制,经常性地交流研究、集思广益,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。这样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,互相交流,互相启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