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在“科研兴校”口号的感召下。教育科研领域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然而种种迹象表明,在“校校有课题,人人搞研究”这一浮华的背后,“大炼钢铁”式的思维也不同程度地在教育科研领域被“复制”着。
教育科研“大跃进”现象透视
1、课题立项政出多门
“课题立项”是教育科研领域的热词,课题立了项,即是说课题有了主管的“婆婆”,有了正式的“名分”。眼下,课题立项除了教科系统和教研系统两大主渠道外,还有各级学会、工青妇、少先队以及名校长、名教师等系列的课题立项。另外,还有某某总课题麾下的子课题。而上述不同归口的管理部门又各自为政,互不买帐。致使学校课题政出多门。教师疲于奔命。这种课题立项的泛化,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真正的教育科研,使得原本严肃的课题研究烙上了“大众化”“娱乐化”的印记。
2、人人科研喜忧参半
“校校有课题,人人搞研究”是当前一句很响亮的口号,这也被视为“教育科研普及化”的重要标志。的确,近年来在“科研兴校”“科研强师”的一号工程中,一些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学习,勤于反思,改进实践,褪去了“教师匠”的俗气,沾上了“研究者”的灵气。成长为“研究型教师”。但是,不可否认,教师是分层次的,我们只可能让每一个教师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,却不可能使每一个教师都成长为研究型教师。实际上,确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本身并不擅长研究。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,为了完成研究而研究。这样的研究,除了消耗教师的时间和精力,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,别无意义。
3、量多质差劳民伤财
由于学校立项课题泛滥,教师人人参与研究,于是,“重立项,轻研究”“重开题,轻结题”现象的严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。正像当年大跃进“全民动员,大炼钢铁”“小高炉遍地开花”,炼制的钢铁虽然数量不少,但大都是无法再加工的废品一样,学校的课题研究也是量多质差,劳民伤财。实际上,很多课题都是采用网络下载、东拼西凑的方式来完成所谓的“研究”。而学校为了使课题能够获得较高奖项,不惜重金聘请专家“指导”“鉴定”,其所花费用远远高于课题研究本身,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万之多。
教育科研“大跃进”现象剖析
1、“科研兴校”盲目跟风
当今,“科研兴校”成为了一种时尚,“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”也被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,似乎哪个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,就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。在这样的形势下,很多学校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“科研兴校”的道路。科研兴校用什么来体现?那就是轰轰烈烈的课题研究,如果学校没有几个立项和获奖课题,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,也就显得“理不直而气不壮”。于是,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创造了教育科研的“辉煌”。而这种实际上的“校兴科研”,与“科研兴校”的本意则相差甚远。
2、“科研考量”逼上梁山
学校之所以热衷于课题研究,尽力追求高级别的课题立项,这跟有关部门对学校的科研考量有直接关系。如不少地方规定,参评省一级重点普高的,必须有获省二等奖以上的课题研究;参评国家级重点职高的,必须有获省三等奖以上的课题研究等。此外,在各种各样对学校的考量中,如文明学校、绿色学校评比等,也有对课题立项或获奖的要求。因此,从某种程度上说,学校是“无课题不先进”,课题研究似乎成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“不二法门”。在这样的考量指标下,“立项就是硬道理”“获奖就是硬道理”,如何追求有档次的课题立项,如何邀请大牌专家的指导、鉴定,如何进行别出心裁的外观包装,就成为不少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“主旋律”。
3、“科研实惠”牵强上路
对于不少教师来说,虽然对课题研究并不那么感兴趣,而且也无暇参与课题研究,但一旦课题立了项,或课题获了奖,则享有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。时下,教师在参加职称评审或名优教师评选中,与上述科研考量学校一样。课题研究同样必不可少。于是,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就有了这方面的优先权,如果能获奖则更是“锦上添花”。这样一来,虽然不少教师并不擅长于课题研究,但在“科研实惠”的催化下牵强上路。于是,“人人科研”的大好局面出现了,而“人人科研”却导致很多教师怨声载道,因为科研对他们来说,除了少数教师获得以上实惠外,对大部分教师而言,只是徒增思想压力和工作负担。
教育科研“大跃进”现象反思
教育科研“大跃进”只是一种“虚热”,不利于教育科研自身的长远发展。为了使教育科研走出这一误区,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科研在“兴校”“兴师”中的作用。
1、教师:未必人人参与科研
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,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不断成长中的学生,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去研究学生、研究自身的教学。可以这么说,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“教师是研究者”,教师需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。
但是,这里的研究,绝非指有着严格规范的课题式研究,而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。其实,在西方,中小学教师占主流的研究也并非课题式研究,而是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,而魏书生边教学、边研究的成功经验,同样不属于规范化的课题研究。
当然,如果教师自身对课题研究产生兴趣,而且设想突破某一方面的教育理论与实践,那么,尝试开展课题式研究也理应得到鼓励和支持。
2、学校:未必个个立项科研
教育科研的价值在于促进学校的管理,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,这些都是科研在兴校中的作用。但是,对于有些学校来说,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并不强,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条件并不成熟,这就没有必要盲目申报课题立项和研究。
其实,对许多学校来说,营造一种浓郁的研究氛围,并非只有通过课题立项和研究这“华山一条路”。如可通过建设学习型校园,激发广大教师的求知欲;可邀请专家学者来校授课,引领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,提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;可定期召开研讨活动,挖掘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矛盾,并通过群策群力解决实际问题等。
校长要走出“课题崇拜”的误区,实际上,没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或条件不具备的课题研究,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师素质显得更为务实。
3、科研部门:未必技校指导科研
在教育科研工作的推进过程中,教育利研部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,它其中的—个作用就是通过课题指导,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。但是,这并不等于教育科研部门对学校课题指导“有求必应”。
首先,教育科研人员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任务,对学校课题指导“有求必应”势必分散时间和精力;其次,教育科研人员往往兼有指导者、鉴定者和评审者“三位一体”的身份,对学
校课题指导(鉴定、评审)“有求必应”,频繁出入于学校,势必为学校教育科研的“虚热”推波助澜;最后,教育科研人员并非“万能”的专家,不是什么课题都是有能力指导的,对学校课题指导“有求必应”,在指导过程中“驴唇不对马嘴”的错位难免贻笑大方。
事实上,课题管理是有层次的,教育科研人员只有在自身的职责、专业范围内,并对学校发展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指导才是应当和必要的。
4、行政部门:未必事事插手科研
近年来,在各级课题研究中,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领衔的课题越来越多,但这对教育科研发展来说并非福音。
一是因为教育行政领导参与课题研究,很容易造成“以决策取代研究”,降低研究的科研含量;二是因为教育行政领导领衔课题研究,从申报立项开始,就享受着“一路绿灯”,无论是研究中的专家指导,鉴定中的专家结论。评审中的专家评价等,都使教育科研的公平、公正蒙上阴影;三是因为教育行政领导插手教育科研,是在有限的立项、评审资源上“与民争利”。
行政决策借助于教育科研,将使决策趋于明智和科学,在这里,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运用课题招标的方式,而没有必要“越俎代庖”,直接参与课题研究,给教育科研的“虚热”再添一把火。
5、考核评估:未必每每挂钩科研
当前,学校变成了“科研战车”。教师有着浓郁的“课题情节”。这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、教师考核评估中每每有科研要求紧密相关。
实际上,对学校每一项评估考核都与科研挂钩并无必要,如对于校本教研示范学校、教育科研示范学校等评选,提出科研方面的要求并不过分,但如果是对文明学校,绿色学校等评选,硬要提出科研要求的话,只能迫使学校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。
同样,对教师年度考核、职务评审、先进评选等都与科研挂钩也并无必要,如对教师考核,未必年年都要求有课题结题或获奖,而规定在三至五年内达到该要求就比较合理。同时,学校在对教师的科研考核上,要允许多样化的表达方式,如教育叙事、教学案例、教学实录等都可以纳入到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。
为促进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,我们希望能看到这样的一天:研究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,他们享受着成长的快乐;课题研究不再是学校的“金字招牌”,而是为了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;课题评审不再出现种种不公平现象,而是真正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。如是,教育科研“大跃进”的现象将不复存在,教育科研将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一生产力。
来 源: 教书育人·校长参考 |